七九三 赌-《迷失在一六二九》
第(2/3)页
那一刻,战场上的炮声却忽然停止下来——所有火炮都在调整节奏,准备接下来的爆发。这种诡异的寂静显然不会被敌方将领认为是好事,一时间,所有满蒙将领,包括隐藏在后方人群中的皇太极,都一起将目光投向前方,那片短毛据守着的平坡阵地。
寂静……然后爆发!随着第一道红光闪耀,紧接着,便是更多光芒次第亮起——炮群发射时并不追求齐射,而是刻意分散射击,以免产生共振等意外。不过炮口火光可以看见差别,后面传过来的声音却是连成一片,「轰隆隆」的声音犹如滚雷般持续不绝。
许多满蒙将兵自认为已经做好了准备,却还是被那骤然爆发出的威势所惊到,不少人甚至是一屁股坐到地上——腿软得支撑不住了。
但琼海军的炮击可不是单靠声光响动来唬人——半空中大量飞行炮弹所拉出的白烟瞬间将整片天空铺满,很快又随着各自飞行方向的不同而分散开来,看起来倒是挺好看,犹如天女散花一般,但那些「花束」的末端,根植于大地之上的,却是烈火,爆炸,与无数钢铁的碎片。
「轰轰轰轰轰轰……」
这一轮炮弹落地的爆炸声势远比刚才发射更大,但除了少数在后方还未进入战场的幸运儿,已经很少有人在意了——绝大多数人都在忙着抱头鼠窜呢。
当然这只是下意识的动作,他们的移动速度对于从空中飞来的炮弹来说无足轻重。反正是整片区覆盖,绝大部分人再怎么跑也就四五步,根本逃不出火力覆盖圈。也就外围的一些人可能幸存,但这对他们未必是好事——因为后续的第二波,第三波打击已然紧跟着到来。
皇太极倒是不用
跑,他把自己隐藏得不错,混在一堆零散不显眼的蒙古杂兵群中。在前方主力步兵集群被击溃以前,琼海军肯定不会浪费炮弹来炸散兵。
但皇太极此时的状态并不比前线步兵好多少——他死死盯着对面短毛阵地,口唇微微翕动,胸口却剧烈起伏,仿佛有一口气憋在那里始终吐不出来的样子。以至于旁边侍卫都很紧张,担心自家大汗会不会一口气噎不上来就此背过去。
看着前方战场中那延绵不绝的爆发火光,皇太极不由得想起从前在家乡白山黑水间看到过的夏季山火,好几座山头也是如此喷发着红色光芒,且昼夜不熄。但山火可不会追着人跑,更不会专门挑选人员密集的地方爆发——而短毛的炮火全能做到。
眼睁睁看着一队队精兵强将还没接触到对手,便已经在火光中崩溃消散,皇太极的面色愈发苍白——他之前曾在辽东金州附近领略过短毛的大规模炮击,但那时候对方的火炮全是用巨船装载,顺水而来,在皇太极看来也就是相当于大明朝廷安置在宁远,大凌河等城堡要塞的红衣巨炮,威力巨大不稀奇,但很明显是无法用于野战的。
尽管孔有德曾向他禀报,说对手的陆地火炮同样威力巨大,犀利无比。但当时孔有德的描述重点还是放在了那传说中的「火龙炮」上,将那火龙炮吹得恐怖之极,于是皇太极也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了那一方面。
而不久之前,他通过某条秘密渠道得到消息——短毛这次出征,把火龙炮留在天津卫了!于是他又不惜伤亡,反复派出探马哨骑远远观察,也确实没发现短毛的行军阵列中有那种大铁架子,这也是促使他决意与对手展开主力会战的原因之一。
对方火炮确实厉害,但己方人数更多,足足数万大军呢,更不用说还有大量蒙古轻骑相助,总有人能冲到敌军阵前的。炮手一旦被逼近必然慌乱,到时候杀人夺炮,一举两得!
——这是皇太极基于之前十多年与大明帝国交战,对付红衣大炮所得来的经验。实际上他始终认为明军习惯于将火炮置于高大城垣上,除了利用城墙高度外增加射程外,另一项主要因素就是惟恐被人冲到近前夺了去。
「若非有城墙隔绝,以我八旗健儿的勇勐剽悍,纵是红衣大炮,又有何惧!」
这是当年在宁远关城之下,皇太极对那些红衣大炮所做出的判断。在他看来,那些声势浩大,但发射缓慢的大家伙并不足畏。短毛的火炮纵然更好些,但既然他们胆敢将火炮布设于平地,那八旗勇士就一定能冲得上去!
之前短毛那缓慢的火炮释放速度也确实让皇太极放松了心情,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了——比起大明红衣炮,短毛的火炮射程超远,炮子儿落地还会爆炸,但射速总算还是正常的。按照这样的速度,他那几万兵纵然伤亡过半,也应该能冲上去一大批。加上骑兵……这一战能赢!
皇太极对此很有信心,直到此时此刻……看到前方战场化作冲天火场为止。
那帮天杀的短毛竟然是在演戏!在这你死我活,有十万大军汇聚,决定大明帝国生死存亡的战场上,他们竟然还敢玩这种控制火炮射速的小把戏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