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政之前-《重生之大明国公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居正的想法。所牵涉的东西也是非常之多的。首先一点。那就是要改革吏治。这才是重点。否则政令不清、朝令不通。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运行。想要改革的话。也就完全是一场空了。

    所以。改革吏治也就被两人放在了首要的位置。

    这改革吏治。所牵涉到的东西很多。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。那就是对于官吏政绩的考核。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的制度。历朝历代全都有。只不过是内容有一些不一样而已。倘若沒有的话。官员们也就沒有上进心和危机感。做起工作也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。如此一來。国家岂能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所以。大明王朝的早期。就已经有了一系列的。对于官吏政绩所制定的考核制度。按照大明朝的制度。在京的京官。每六年要进行一次“京察”。而对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的审查比之京官那是更加严格。毕竟是山高皇帝远嘛。每三年。各地方的各级官员都要进行一次名为“大计”的审查。

    这本來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。毕竟只有如此。才能够让官员们有些紧迫感。并且不敢恣意妄为。将來在考核之中。如果政绩突出的话。那么飞黄腾达的日子也就是不远了。

    不过这一点在大明朝。不。应该说是在任何朝代。全都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。尤其是的大明朝。

    倒不是对大明有什么偏见。实在是有明一朝。贪官污吏实在是多入繁星一般。各个是“闪耀”无比。且不说那些在史册上都能够留名的“名人”了。那些下面的官员。沒有严重到要被记上姓名的人。他们的危害才是最大的。也是这些人。才会生出了如同刘瑾、严嵩这样的贪官奸宦。

    而且。所谓的“上有政策。下有对策”。这句话尤其是在这大明一朝。被发挥的是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朝廷所颁布的考核制度。对于这些人來说根本就是无关痛痒。甚至于。这些官员们。全都是读书人出身的。脑子里有想法的官员们。更是能够反其道而行之。将这种对于他们的制约办法。转化成为能够促使自己升官发财的手段。

    这些朝廷的制度。早就流于形式化。每次都不落下。也每次都毫无新意。很多官员是明白这一点。官官相护之余。甚至有很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习惯了的人。更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。让本城的百姓在监察之人的面前摆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。让人觉得他的治下。百姓安居乐业。世态是渐渐繁荣。

    而那些前來检查的人。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。就算是偶尔有几个一心为国为民的。却也是在途中受到各种诱惑的同时。还要接受來自上面的威胁。

    如果不听话。别说是以后升官发财的道路了。就连自己的姓名都未必能够保得住。但是如果听之任之。不仅仅是将來可以升官发财。还能够在地方上打捞一笔。那又何乐而不为呢。

    也因此。每年各地的官员。大都是会准备好金银财物、眉毛色相等等诱惑的东西。人都是有所需求的。不过在这里。管你是喜欢金块银票。还是贪花好色。反正总是会找到兴趣相投的东西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