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1章 由攻转守-《最后的三国2:兴魏》
第(2/3)页
一直以来,姜维都是一个向前看的人,因为他清楚,这世上,可没有卖后悔药的,懊悔和遗憾那不过是懦夫的行为,人永远也不可能活在过去之中,患得患失,跌倒了不要紧,重要的是能爬起来,能重拾信心,将过往的一切都忘掉,从新开始,从零开始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西陵之战结束了,不管结局如何,都没有必要再去纠结了,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,再也无法挽得回来,与其痛苦地活在悔恨之中,倒不如忘掉一切,重新开始。
而且就算你不想重新开始也不成,魏军随时都可能会向永安发起进攻,蜀魏之间的形势从此也将由攻转守,被迫进入到防御模式,现在姜维已经不可能再考虑进攻了,如何抵御地住魏军的攻势,避免蜀国步吴国的后尘,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自从曹丕篡汉立魏以来,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维持了四十余年,这四十年间,三国虽然是互有攻伐,但基本的疆域却没有多少改变,一直维持着当初立国时的模样。
无论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是姜维的九伐中原,无论是淮南之战还是荆州之战,三国之间大大小小规模的战斗几乎从未停歇过,但三国之间的疆域却异乎寻常的稳定,最多也就是你家丢一个郡,我家夺一个县,如此拉锯而已,三国之间真正的边界,四十年来,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。
但曹亮的强势崛起彻底地改变了三国的版图,曹亮不仅在魏国内部消灭了权臣司马家,而且大举兴兵,一口气吞掉了吴国。
三国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极为微妙的平衡,如果将天下之势划为了十成话,魏国可以独占五成,吴蜀共占五成,再细分的话,吴可占三成,蜀可占两成。
也就是说,大体上来说,吴蜀如果联手的话,是可以和魏军打成平手的,这也是三国一直以来能维持平衡的一个关键所在,如果魏国太强,吴蜀联合起来都不是对手的话,那么吴蜀迟早会亡于魏国之手。
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对三方实力的大体划分,决定三国鼎立的因素还有许多,比如地利的因素,蜀国占据山川之险,吴国有长江天堑,这些因素对稳定三国的疆域也起着特殊的作用。
不过吴蜀的联盟也并非是那种铁杆的联盟,他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怨隙和猜疑,甚至有互相利用的嫌疑,这样的情况下,是很难形成合力的,比如诸葛亮北伐关陇,要求吴国出兵淮南,形成对魏国的两面夹击之势,而吴国倒是出兵了,但基本上是一种观望的态度,反倒是希望魏蜀两家鹤蚌相争,自己好渔翁得利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