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88章 大排查-《最后的三国2:兴魏》
第(2/3)页
其实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,他们最大的渴求便是可以获得一块土地,日出而作,日落而栖,只求两餐温饱,衣食无忧而已。
所以这些战俘一听说打仗立功之后,就可以获得百亩良田的奖赏,而且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奖励,如果另有功勋的话,功赏还会更为地丰厚,这不禁让他们是怦然心动。
吴国灭不灭其实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,吴国是孙氏的王国,它的存亡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也不过是城头换上一面字号不一样的旗帜而已,甚至对于那些压根儿就不识字的百姓来说,旗帜上的字笔划模样不同而已,究竟是个什么字,他们压根儿也不知道。
所谓的忠君爱国思想,也不过是上层的人士强行灌输给他们的一种理念,可这种理念能忽悠到的,也仅仅只是一部分人而已,大多的普通士兵并不会买帐,试试军中不发粮不发饷,光讲爱国的情怀,也绝对挡不住士兵的哗变。
所以莫兵的消息在战俘营之中传开之后,吴军战俘都争先恐后的踊跃报名,想要加入到魏水军之中。
不过王濬的选择标准是极为的严格的,并不是你想要加入就能加入的,只有那些有驾船经验的,熟悉水性的,参加过水军船队的,才有入选的资格。
为此,王濬还特意地下令将所有的战俘都登记造册,姓名、籍贯、军中履历等等,都一一载明,这样的话,王濬就方便将从中挑选人员了。
不过这十万人全部登记造册,也是一个极为浩繁的工程,而且为了保证数据的准备,防止有人胡编乱造,刻意隐瞒,每一个人至少的有两人作保,可以相互作保,但必须要采用隔离问询的方式,两人之间的诉说只有一致的情况,才能作保成功,这样的方式,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料的真实性。
这对大部分的吴军战俘来说,并不是什么难事,由于吴军是成建制地被俘,许多战俘营之中,父子兄弟都沦为战俘都是寻常之事,那怕没有亲人,但谁没个关系密切的袍泽呢,寻找保人,并非是什么难事。
但魏军负责登记的官员问题却是千奇百怪的,比如询问战俘家住何处,门口有几棵树,都是什么树,家里有几口人,几男几妇,姓名是甚,家有几间房,门口朝向哪边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