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要是搁古代的话,他这就属于大业未成就开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,妥妥得能在史书留一页骂名的家伙。 然而,如果某个“国家”能够存在的一切根基都在“君主”自身的战斗力上的话,就另当别论。 当然李衡也不是真要造什么恢宏奇观出来耀武扬威,本质上还是看中了这块地方。 不得不说,卡图镇北边的这块土地虽然临近悬崖,资源贫瘠,但在他眼里着实算个好地方。 自从之前秦岭出来后,李衡便开始特意学习有关大地堪舆和山川风水的知识理论。 那个求仙者能够靠着易理术数和堪舆术数精准的推演出“升仙”的时间与空间,这令他不得不注重这方面的学问。 而不能将它们当做毫无道理的故弄玄虚之法。 一直以来李衡都在思考,古代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思考究竟是怎样的? 在没有科技的年代,没有那么多精密现今的仪器辅助,古人只能依靠肉眼和五感去接触和吸收这个世界的信息,从而揣摩天地自然的真相。 这种盲人摸象、管中窥豹般的探索方式自然会造下许多谬误,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李衡对于所谓的“古人的智慧”并不是很在意。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崇古牌,而是实用派,哪种知识理论好用哪种就是“正确”。 但是随着他对于某些领域的认知不断深入,尤其是在化凡入圣这条路上越走越远,他觉得可能自己得稍稍改观一下。 科学,是开放的,是客观的,是随时随地可以接受修正和更改的,只要有实证便可。 今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与古人其实没有最本质的区别,只不过是换了一双更大的手来“摸象”,换了个更大的管子来“窥豹”。 “古代人对于世界的运行和自然天理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也就是说其本质上的世界观与我是不同的” “在那种世界观下推导出来的逻辑链条,用我现在的角度去理解也是扭曲的” 譬如这风水堪舆的内在逻辑,如果以科学来解释的话,大概就是总结山川地理不同的环境差异会带来诸如温度、气压、水文等等环境因素的不同,从而对居住其上的人造成影响,如果再结合现代的地磁学、地电学等,似乎就能大概的似是而非得解释这套东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