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八章 宝神奴之死-《大宋神探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如今是明道元年,丁谓才六十六岁,自然还活着。

    “丁谓贬崖州逾三年,徙雷州,又五年,徙道州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的家人并未一起去南方,而是寓居在洛阳,丁谓曾写信克责自己,叙说朝廷的厚恩,告诫家人不要总是心怀不满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当时派人将这份私信,交给了洛阳太守刘烨,并且特意告诫送信的人,要等刘烨会见众同僚时,当面送给刘烨,如此一来,刘烨得到信后,不敢私自处理,立即把它送呈朝堂……”

    “依旧是那个会揣摩人心的奸佞啊,这是要让官家动恻隐之心……”

    公孙策仔细看了有关丁谓的调查,脸色沉下:“‘组织’里有没有人,是丁家的亲眷?”

    他再翻一页,发现已经查了。

    丁谓掌权时,呼风唤雨,权倾朝野,三个弟弟,四个儿子,皆任要职。

    丁谓倒台后,三个弟弟,四个儿子,全部被夺官,其中有定罪流放的,也有只是贬为平民,后来移居洛阳的。

    而洛阳就方便了,机宜司早就派人查得清清楚楚,丁谓的家人依旧生活在那里,起初如同普通的富户,后来搜刮的钱财被掠走,如今已是和穷苦的百姓一般了。

    公孙策看到这里,转念一想,倒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误:“他们目标太大,骤然失踪,洛阳府衙肯定早就禀告了,看来‘组织’的人手即便是丁家子,也不会出自这一脉,那些贬去南方的更有可能!”

    狄进道:“不能只看丁谓,当年党同伐异,牵扯到的人实在太多了……”

    比如“金刚会”利用的内侍魏承照,被二代“他心”吴典御当做挡箭牌,当时十分骄傲地介绍,其父亲是寇准的门客,但根本没人认得他父亲是谁。

    这不是特例,或许魏承照的父亲当年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却由于地位不够,并不为外人所知,更别提于史书中留下自己的痕迹,偏偏这类人颇有才华,子女亲眷当然也可能出人才。

    公孙策同样想到了魏承照,不禁皱了皱眉:“可惜那个姓魏的内侍早被问斩了,不然倒是能顺藤摸瓜……对了!希仁此前提议,去机宜司大牢见一见‘金刚会’的宝神奴,看看从他那里是否还能得到线索,可惜现在的机宜司大牢,已经不方便出入!”

    “宝神奴么?”

    狄进想了想,表示赞同:“希仁考虑得确实周到,这个人虽然被‘组织’骗得很惨,但只要有接触,就会有线索,重新让他思考一遍,当年是怎么跟‘司命’书信往来,又与‘祸瘟’产生交集的,或许还真会有新的线索!”

    “那好!”

    公孙策笑着举了举手中的名册:“我们接下来便兵分两路,阁下权知开封府事,去机宜司见一见宝神奴,想来提举便是换了,也不敢阻你,我和希仁便去查一查这些罪臣亲眷,如何?”

    狄进点了点头,又补充了一点:“明远,李唐子嗣那件事可以用了,‘组织’无论是与弥勒教的勾结,还是在河西替换了党项李氏之子,都有明确的反意,必须引发重视!”

    对于朝廷来说,对于“金刚会”的重视程度肯定要超过“组织”,因为“金刚会”的背后站着辽国,“组织”不过是个民间势力罢了。

    可实质上,“金刚会”无论是存续时间还是上层规模,都不及百年发展,遍地开花的“组织”,偏偏重视程度完全不够,既然如此,就安排一个足够震惊朝堂的罪名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不算冤枉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