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刘娥抬了抬手,笑容里带着骄傲:“自前唐禄山之乱,西北边戎兵入赴难,河陇郡邑,皆为吐蕃所拔,至今方为我朝复得!汉有卫青、霍去病,唐有郭子仪、李晟,西北望而畏之,我朝狄进亦在此列,如何不能与冠军侯相提并论?” 殿内安静下来。 赵祯抿了抿嘴,莫名地有些不安,稍稍挪动了一下屁股。 执政太后和天子一样,所言所行都是会有史官记录的,刚刚的一番话也同样录入其中,流传于后世,赵祯自忖,就算是自己得到这般名留青史的评价,都要忍不住热血沸腾。 狄进同样知道,换做一个年轻的臣子,得如此评价,恐怕是既激动,又安心。 激动自不必说,安心则在于太后将他与古之名将名臣相提并论,抬高到如此地步,那么有些手段就不能用了。 不然一边称赞臣子是国朝的中流砥柱,一边对其下手迫害,岂非两面三刀?纵观刘娥的执政,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。 实际上,太后对于他,一直都是不错的。 狄进当然记得,自己入京第一起案子,就涉及到了刘氏子弟,并且揭露出刘府的丑闻,虽说刘氏外戚与面前这位根本没有血缘关系,可那毕竟代表着太后的颜面,刘娥并未记恨在心,后续还给他继续破案发挥的机会,就已经展现出了胸襟和格局。 换成前唐武后掌权的时候,哪怕武则天与武家人也不亲近,甚至曾经很痛恨将武后母女赶出去的武家人,可外戚关系到女性执政的权力延伸,真要在那個时候得罪武家,人早就没了。 至于吕后,全族消消乐吧! 眼前的刘太后,确实“有吕武之才,无吕武之恶”。 “只可惜任何掌权之人,都眷恋权势,哪怕知道该归还了,也迟迟不肯放手!” 狄进心中叹息,刘娥若论狠毒,确实远远不及武后和吕后,动辄杀头灭门,但权谋争斗的手段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她若是对狄进流露出打压不喜之色,官家自是会暗暗高兴,现在一番看似真心实意的称赞,却让赵祯坐立不安起来。 赵祯的表现,不是担心区区几句称赞,狄进就倒向垂垂老矣的太后,背离他这位风华正茂的官家,而是太后对待臣子的态度,让他感到了警惕。 “太后用的是以退为进之法,已经将官家给架住了!” 狄进由于有河西的亲身经历,再结合如今京师的风波,马上意识到这场争斗的关键。 归根结底,还是孝道! 百善孝为先,封建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,这不仅是一种美德,更是适应了古代社会结构的需要,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。 刘娥虽非赵祯亲母,却是嫡母,在真宗驾崩,年幼的官家仅仅十二岁的时候,是她垂帘听政,镇压住了丁谓等权臣,令风雨飘摇的朝政重回安定。 此世更是在她执政的过程中,攻灭了边境大患西夏,提拔了包括狄进在内的一众能臣,结果官家一长大成年,就迫不及待地争权,逼得她还政。 诚然,知道其中缘由的臣子,会清楚是刘娥提出衮服祭祖,严重的僭越,刺激到了天子,可话又说回来,刘娥确实提出衮服祭祖,可她只是提出了这个想法,并没有实施,相反现在帝后两党斗得如火如荼,支持官家的声浪越来越高,倒是真的要逼迫执政太后速速下台了。 本来太后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,是可以预见的,赵祯完全可以等,结果现在好似逼母退位,落得个不孝乃至忘恩负义的骂名,这可是影响统治根基的大事,何苦来哉? 所以当刘娥盛赞狄进时,赵祯才会不安。 说得难听些,这位官家固然仁厚,可此时此刻他的潜意识里,其实希望看到的,是刘娥对功臣不好,那么自己的行为才更富有正义性。 结果刘娥并没有这么做…… “姜还是老的辣!” 狄进旁观者清,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,若只看朝堂上的风向,认为太后真的落于下风,官家必胜无疑,那就大错特错。 第(2/3)页